动态分类

/
/
/
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示范了什么

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示范了什么

  • 分类:海上号外
  • 作者:周可
  •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 发布时间:2025-07-02 09:37
  • 访问量:0

【概要描述】

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示范了什么

【概要描述】

  • 分类:海上号外
  • 作者:周可
  •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 发布时间:2025-07-02 09:37
  • 访问量:0
详情

南海之滨,鹏城之畔,一项项“深圳造”深海装备刺破万米碧波,一个个绿色能源站在港区拔节生长,为深海科考孕育未来力量……2018年,自然资源部批复设立深圳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明确以“加大海洋科技创新力度,引领海洋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为核心任务。七载砥砺奋进,深圳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产业升级为路径、以服务优化为支撑,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蔚蓝画布上挥毫泼墨,描绘出一幅“科技赋能、产业集聚、服务提质”的壮阔图景。

科技创新,激活蓝色发展引擎

2024年5月,深圳大学教授谢和平团队与东方电气集团团队联合打造的全球首个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原理技术装备海试成功,连续稳定运行超过240小时,制氢纯度达99.99%,有效隔离99.99%海水杂质,标志着海水制氢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了实际应用。

2024年9月,亚洲首艘圆筒形海上油气加工厂“海葵一号”和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在位于深圳东南240千米的流花油田正式投用,标志着中国超大型油气装备的自主建设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鳍源科技是深圳一家集水下机器人研发和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旗下消费级水下机器人FIFISH P3从2018年初在海外上市以来已获得数千万订单,持续领跑全球水下机器人市场。潜行创新作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东盟市场的销售额逐年递增,过去3年的增长率分别达到了25%、30%和35%,已与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有关企业建立合作意向……

“向科技要未来”,深圳锚定海洋科技制高点,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2019年,深圳市组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省实验室、超滑技术研究所等研发机构,实施50个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海洋创新生态。目前,深圳已建成国家级涉海创新载体平台5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16个、工程实验室18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个,集聚370余个涉海科研团队,2024年在海洋电子信息、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能源等领域支持实施50余个专项资金项目。

在夯实科研平台建设、深化技术攻关的同时,深圳加快培育创新主体,布局科创基础设施。

——高水平海洋创新主体陆续落地。深圳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博物馆一体建设,一期工程生活区主体结构完成95%、科教区地基基础基本完成。中国海洋大学建立深圳研究院,推动建设海洋信息领域高水平实验室。海洋科创基础设施加速布局,研究形成海洋试验场简易试验区初步选址方案。全市涉海创新载体达到75个,国家级/省级创新载体26个,涵盖海洋电子信息、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能源、海洋生物、海洋资源勘探和深海技术等重点领域。

——高校海洋学科建设不断加强。全市高校设立18个海洋领域研发平台。深圳大学成立海洋信息系统研究中心、启动共建大鹏新区海洋研究院,将“海洋与食品学院”作为“十四五”期间筹建重点项目。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实现海洋技术与工程项目自主招生并在中国科学院深海所建成联合培养基地。海洋生态与人因测评技术创新中心获自然资源部批准建设。南方科技大学自主设置的目录外二级学科“海洋地球物理学”顺利获批,海洋高等研究院面向全球招募人才。

——平台建设成为创新基石。招商局海洋装备研究院、深圳智能海洋工程创新中心等多家海工领域创新载体成立,开展深海采矿等前瞻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深圳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深圳海洋电子信息创新研究院、深圳海洋智能感知产业联盟等产业创新平台成立,国内外海洋智能感知技术研发、产品制造等优势力量加速汇聚。

高端聚链,构建蓝色产业矩阵

近年来,深圳以“陆海融合”为路径,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高端引领、集群发展”的产业格局。

——海洋高端装备产业提质增效。全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与海洋船舶工业企业合计269家,2024年增加值预计达240亿元。华南地区最大船舶维修改装基地孖洲岛基地,2024年修船产值25.9亿元,完成船舶维修改装242艘,位居全国第二。水下机器人专利数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一,绿色智能海洋装备重点企业市场占有率超5成。登记游艇1027艘,位居全国第二。招商局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在西太平洋完成6000米级采矿车原位海试,最大作业水深5566.7米。

——海洋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南海东部油田增储上产,在南海建设运营国内第二大海上油气田,连续3年实现2000万吨以上高效稳产。全市海洋油气业2024年增加值预计超600亿元。建成“多气源、海陆共济”天然气供应格局,投入运营3座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设计接收能力1640万吨,位居全国第二。2024年深圳港LNG接卸总量达1350万吨,位居全国第一。红海湾海上风电项目完成项目核准批复。

——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加速发展。全市海洋信息服务企业51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3家,主要涉及海洋通信、监测感知、数据处理等业务。累计建设覆盖海域5G基站867个,有效信号覆盖可延伸至25千米范围。引导研祥智能、亚太星通等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向海拓展业务,培育出朗诚科技、碧兴物联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业向新而行。全市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企业7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家。科研创新资源高度集聚,汇聚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等高校院所的海洋药物研发力量。海王集团、华大海洋等行业龙头企业引领发展,依托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建成1个省级、9个市级海洋生物医药创新载体,拥有HW130注射液等3款在研海洋创新药。

双轮驱动,织密蓝色服务网络

海洋服务业是培育海洋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深圳通过航运与文旅双轮驱动,构建辐射全球的海洋服务业高地。

2024年,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达3339万标箱,同比增长超11%,稳居集装箱枢纽港全球第四,在全球主要集装箱港口中增速第一,增幅为近十年最高值,总量创历史新高。货物结构持续优化,重箱占比逐年上升,呈高质量发展态势。

——港口集疏运体系加速优化。持续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一体化运作和内陆港建设布局,通关效率提升60%,节省货主报关成本约30%。2024年新开通组合港6个、内陆港4个,组合港、内陆港总数增至62个,辐射范围覆盖广东省内佛山、中山等11个地市以及西南、中南地区。“渝深图定班列”实现成渝货物2天至盐田、3天抵香港,为内陆进出口货物搭建“跨越山海、连通世界”的快捷通道,成功获评全国集装箱铁水联运品牌线路培育典型案例。

——船用清洁燃料行业蓬勃发展。2024年深圳港LNG吞吐量为1336万吨,连续4年稳居全国第一。亚洲LNG加注中心加快建设,2024年顺利完成全国首次双船同步加注LNG业务,盐田港全年LNG加注量达30万立方米。2025年一季度,全市船舶LNG加注业务增长势头迅猛,加注量超17万立方米、同比增长近3倍。

——绿色港口建设亮点纷呈。岸电推广领跑全国,2024年建成61套岸电设施,覆盖86个泊位,覆盖率达80%。全年靠港船舶使用岸电1887艘次,较2023年同比增长1倍以上,用电量达3638万度,连续3年位居全国港口首位。港机设备焕新升级,港区内577台龙门吊全部完成油改电,250台清洁能源拖车更新任务全部完成。创新加速绿色转型,建成启用全球首座港内底盘式拖车换电站,5分钟即可“喂饱”一辆电动重卡,提升港口物流效率,有效减少碳排放。

——船舶租赁产业快速发展。深圳船舶租赁产业规模已达到全国前三、华南地区首位,国银金租、深圳租赁、招商租赁、中广核租赁、中船租赁等公司船舶租赁业务加速壮大。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落地39单船舶(含海工平台)租赁业务,船舶和海工设备租赁资产达到160.3亿元。

——海事法律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全市唯一仲裁机构深圳国际仲裁院海事仲裁中心2024年受理海事案件165宗,同比增加50%;总争议金额约6.86亿元,同比增加209%。海事法律服务领域多家国际知名律师事务所已在深圳设立分支机构。海事海商法律服务能级持续提升,成功举办“第三届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法治论坛暨粤港澳大湾区海洋法治论坛”等活动。

与此同时,海洋旅游业一直以来都是深圳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总值约占全市海洋产业生产总值的1/5,仅次于海洋交通运输业。

自《深圳市海洋文体旅游发展规划(2021—2025)》印发实施以来,深圳成功举办“山海连城·自然深圳”生活节、“中国杯”帆船赛、世界帆船对抗巡回赛总决赛等海洋活动和体育赛事。宝安滨海文化公园(一期)、小梅沙海洋世界、宝安中心区连接前海滨海景观工程等滨海文化设施完工并开业运营。滨海旅游景区知名度不断提升,西涌成为我国首个、亚洲第二个国际暗夜社区,蛇口滨海文化创意街区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2024年,深圳邮轮旅游消费持续恢复向好,邮轮旅客吞吐量达8.9万人次,邮轮运营36航次,位列全国第四。“和平之船环球邮轮太平洋世界号、地中海邮轮MSC荣耀号相继回归蛇口邮轮母港。

潮起南海,风正帆悬。从科技突破到产业升级,从港口枢纽到文旅融合,深圳正以先行示范之姿,书写经略海洋的崭新篇章。未来,随着深圳海洋大学建成、深海科考中心投用,深圳将进一步深化与港澳的海洋科技合作,探索“海洋﹢”融合发展新模式,为海洋强国建设注入深圳力量。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相关内容

地球“四极”:极境中的生命
查看详情 白箭头 黑箭头
中缅研究人员合作发现两个大型鱼类新种
查看详情 白箭头 黑箭头
研究发现全球变暖可致海洋缺氧
查看详情 白箭头 黑箭头
LONGO CUSTOMS SERVICE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关注我们

留言应用名称:
客户留言
描述:
验证码

Copyright© 2021 - 2025 | 海洋欢乐谷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 鲁ICP备07502856号 | 中企动力  青岛  | 海洋欢乐谷.中国 | 海洋欢乐谷.cn | 海洋欢乐谷.net | 海洋欢乐谷.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