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坐在餐桌前正准备享用一顿美味的海鲜大餐时,你可能根本不会联想到物种进化的问题。但是,其实你所吃的每一口鱼肉可能都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那些又大又香又美味的海鱼,明显与它们的祖先有很大的差异。如个体大小方面,我们吃的鱼正在越变越小,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诸如商业捕鱼等人类活动、气候变化以及杀虫剂和抗生素的使用导致鱼类出现了许多戏剧性的进化。
达尔文曾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及自然选择学说,从自然选择的角度来说,大多数捕食者会倾向于捕食较小的鱼,而鱼体越大,自然死亡率则越低,因此在鱼类生活史早期快速成长是有利于生存的应对策略。此外,因为大鱼较小鱼能繁殖出更多的后代,鱼类长得更大也增加了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而捕捞所产生的选择作用具有一定的定向性:如刺网,主要是通过网目大小来实现尺寸选择性的,选择一定体长范围之间的个体;而影响钓渔具选择性的主要因素是钓钩和钓饵的种类等等。即通常是较大的鱼类容易被捕捞上岸,而较小的鱼类则能够幸免于难,换句话说,“小个”基因得到了传递,而“大个”基因则因为商业捕鱼而被选择性地剔除了。存活下来的均为生长缓慢且更小的个体,毫无疑问人类的捕捞对鱼类的大小产生了影响。
人类的捕捞也会对鱼群个体的性成熟期产生影响,导致鱼群个体更早熟。因为那些带有晚熟基因的个体在还没有机会繁育后代的时候就已经被捕捞上岸,晚熟的基因就被选择性地剔除掉了。此外,商业捕捞还会产生一些更为严重的影响,比如,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可能曾经是顶级捕食者,但由于体型大小等的变化,现在则变成了其他生物的猎物。
近年来,我国近海由于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等因素,渔业资源严重衰退。从捕捞导致鱼类进化的角度来看,如不对捕捞强度加以控制,鱼类生物学特征的改变最终将导致经济鱼种的年产量下降、种群结构变得更为脆弱,我们最后餐桌上吃到的海鱼也许很多年后只有虾米那么大了。因此如何缓解捕捞压力,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亟待解决的。此外,应进一步开展捕捞胁迫与鱼类进化的研究,进行经济鱼种的渔业资源评估,为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依据。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Copyright© 2021 - 2025 | 海洋欢乐谷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 鲁ICP备07502856号 | 中企动力 青岛 | 海洋欢乐谷.中国 | 海洋欢乐谷.cn | 海洋欢乐谷.net | 海洋欢乐谷.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