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青春向蔚蓝--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十年回顾
- 分类:科教资讯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8-01-01 00:00
- 访问量:0
【概要描述】激励青春向蔚蓝--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十年回顾
激励青春向蔚蓝--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十年回顾
【概要描述】激励青春向蔚蓝--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十年回顾
- 分类:科教资讯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8-01-01 00:00
- 访问量:0
有人说,如果一件事坚持做上10年,一定能做得很好。巧了,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到今年整“10年”。那是2008年,正值奥运之年,国家海洋局启动了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从那时起,每一年厦门国际海洋周期间,厦门电视台演播厅里都会有一个灯光璀璨的时刻,来自各地高校的参赛者们在这里倾力角逐;每一年南北极科考的航船上,都会有获奖者的身影,踏上人生中的蓝色航程;也是从那时起,每一年大赛前夕,组织者们的办公室里都会有不眠的灯光,为把活动办得圆满出色,他们废寝忘食:更新题库、策划脚本、安排日程,忙得不亦乐乎。
走过10年,竞赛的参与人数增加了10倍,竞赛的场景从电视、报纸走进互联网、微信,大赛的考题也与时俱进,不断扩充、更新,日益成为引领和提升全民海洋意识的品牌活动。
海洋人的责任担当
你知道大陆架分布最广的大洋是哪一个吗?海沟和海槽又有什么区别?这是首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中学组的试题。你知道海水利用有哪几种形式?我国亿吨级的港口有哪些?这是首届竞赛大学组的试题。
2008年,增强全民海洋意识提上了国家发展的议程。青少年是未来海洋事业的生力军,在青少年中普及海洋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从2008年起,国家海洋局、共青团中央、海军政治部联手主办,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应运而生。
国家海洋局对此高度重视,相关领导多次就活动开展给予指导。作为第一届竞赛的承办单位,海洋出版社亦全力以赴。2008年9月12日,国家海洋局与共青团中央等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首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活动的通知》,并成立了竞赛领导小组。
万事开头难。制订方案、协调部门、联络学校、沟通媒体、选拔赛手,可谓环环紧扣。回忆起那段忙碌的时光,首届竞赛的组织者们仍记忆犹新。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公众教育处的柳茵,当时供职海洋出版社。她说,很多工作起初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甚至连石头也没有。比如题库的建立,开始找到一家杂志社,但结果并不理想。于是,组办方将大学组的题库委托给中国海洋大学,而中学组的题库则由海洋出版社十几位编辑负责收集、整理、确定。短短几个月,在各方努力下,建立起包含3000多道试题的题库。
首届竞赛时就已启动了网络参赛模式,当初组织者找到新浪网寻求合作。新浪网给予了很大支持,专门制作了专题网页,并在新浪首页突出安排。第二年,组织者的经验更加丰富,通过有关渠道,联系到各大高校学生会,由此大大增加了参与高校的覆盖面。
作为一项全国性的大型赛事,组织工作琐碎而繁重。每年“十一”假期一过,比赛便进入备战时刻,比赛题目要反映本年度海洋事业的发展变化,还要统计海量的参赛选手信息,确定比赛环节。参赛学生的吃、住、行,也需要提前安排妥当。竞赛决赛阶段是现场直播,更不能有一点疏忽。组办方会经常讨论到后半夜。每一场竞赛结束,都像刚打完了一场大仗,组织者个个身心俱疲,但竞赛的成功举办又会给他们带来满满的成就感。
竞赛中的细节尤其重要。首届竞赛时设置了拓展环节,因为要在野外进行,组织者和协办方厦门大学充分考虑了天气因素,制订了雨天、风天等多套应急预案,保障活动安全、顺利地开展。
竞赛中,为了应对突发情况,还要准备医疗应急预案,现场配备医生、药品。食品安全也要有专人负责,每餐的饮食均由相关部门检验合格后才能上桌。
2011年,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成立,竞赛组织工作转由宣教中心承担。宣教中心进一步扩大了竞赛的影响力,提升了宣传效果。通过推广地区赛事,使竞赛活动覆盖面扩展到更多的内陆地区。一些省份还把竞赛活动推上相关卫视,提高了传播力度和影响力。
把竞赛活动变成海洋文化和海洋科学的宣传过程,是宣教中心秉持的理念,他们要求各高校不仅要办好竞赛活动本身,还要组织一系列讲座和展示,走进中小学和社区,让大学生成为海洋意识的传播者。在题库更新方面,近年来更加注重结合海洋事业发展实际,一方面向涉海单位广泛征集,另一方面以视频等更鲜活的方式展现,使竞赛成为宣传我国海洋事业发展成就的平台。
百万人次参与的海洋盛会
近年来,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逐年升温,影响力越来越大。10年来,共有100多万人次的大中学生直接参与了竞赛,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海洋文化、海洋科学知识和海洋事业发展成就得到了广泛传播,极大促进了全社会海洋意识的提升。
第一届竞赛时,参与人数不多,而且大多数来自涉海高校。如何吸引其他学校学生参加,扩大影响力?大赛的组织者们一方面通过国家海洋局的共建高校资源,与相关院校建立多层次的联系,加强宣传。另一方面,多次前往相关部门,介绍海洋知识竞赛的情况,寻求支持,并特邀相关人士亲临海洋知识竞赛现场,观摩海洋意识宣传讲座,参加海岛考察。
多年深入细致的工作,使竞赛覆盖面逐渐扩大,越来越多内陆地区的学校和学生积极参赛。2012年就有一位来自四川大学非海洋专业的学生夺得竞赛的全国总冠军。
作为一项以青少年为对象的赛事,如何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在形式上不断创新,吸引年轻人参与,是组织者们一直思考的问题。近年来,竞赛主办方与腾讯、新浪、网易等知名网络媒体合作,把比赛从计算机终端扩展到手机,让参赛学生通过手机就可以参与答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参赛的便利性和积极性。
在腾讯科普频道的大力支持下,2017年竞赛首次采用了手机微信端的答题形式,进一步体现了竞赛答题的娱乐性、移动性。在电视直播的基础上,决赛现场新增了网络直播。竞赛参与的人数上升到几万人,辐射人数达到了上百万的规模。
竞赛自第六届起设立的学校选拔参赛环节,成为活动的有效延伸和新的亮点。每年均有近百所高校,纷纷举办校级竞赛。各高校精心设计,有的学校采用微博、微信等形式广泛发动学生参与,还举办海洋意识宣讲、海洋科普展览等。南京大学等近20所高校将海洋知识竞赛确定为校内的传统保留活动逐年开展;厦门大学等高校以竞赛为契机,连年举办海洋文化节、海洋文化月、海洋科技节;中国海洋大学等成立了海洋社团,全年开展海洋实践活动。
部分省区市对竞赛高度重视。北京、河北、浙江、福建、广西5个省区市将其列为传统项目,每年组织所在地高校开展比赛,浙江、福建、广西还把竞赛搬上了电视,取得了良好效果。海军政治部每年都组织海军所属院校开展竞赛,推选优胜选手。
更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中国海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重点高校纷纷以在竞赛中获奖作为取得高考自主招生资格的条件之一,进一步提高了青少年选手的参与热情。
极品大奖点燃青春梦想
如果说,竞赛有什么特别诱人之处,毫无疑问,那就是大奖了。大学组自竞赛设立以来就设置了“南极奖”“北极奖”,2015年又增设了“大洋奖”。冠军选手可以随科考队参加南极考察,亚军可参加北极考察,获得第三名的选手可参加大洋科考。大学生组、中学生组一等奖获奖选手还可参加“走向海洋”西沙冬令营活动。
这些年轻的身影走进冰雪晶莹的极地,奔赴风起浪涌的大洋,踏上风光旖旎的西沙,在他们青春岁月中留下炫彩的一页,并通过考察的收获与经历,把蓝色的理念和梦想在同龄人中广泛传播。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综合处副处长高伟明说,竞赛是开展海洋科普、传播海洋文化的重要平台,大奖的设置,对宣传海洋事业、宣传极地考察工作有很大帮助,参加过南北极考察的学子都成了传播极地科学和文化的使者。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主任刘峰说,自2015年第八届竞赛设立大洋奖以来,已经产生了3位获奖者,在大中学生中产生了积极影响。海洋知识竞赛通过设置大洋考察知识点、大洋科考视频题目,邀请深潜员参与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对大洋科考工作,尤其是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进行了宣传,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沙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黄晓华认为,组织竞赛中的获奖学子参加西沙冬令营,开展海洋意识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对竞赛活动的拓展和延伸。通过对南海、西沙的游历、考察活动,可以帮助青少年学子把书本上的海洋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通过他们把海洋精神、海洋文明传播到更广泛的人群中去。
10年,是一段漫长的播种;未来,是更辽远的征途。伴随着一代代青年学子的成长,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会走向更深、更广、更强。当年赛场上那些稚气未脱的选手,如今或已为人父母、为人师表,续写着不同的人生。他们曾经的青春海洋梦如同一波波涟漪,在更多人心中激起蔚蓝的浪花。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则在创新中日益成熟,保持着青春的活力,并将在传播海洋文明、提升公众海洋意识、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航程中写下更加灿烂的篇章。
选手感言
刘富彬:与南北极结缘
不经意间,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已经走过了10年的历程,作为第一届的参赛选手,我深感时间在飞逝。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事,成为改变人生轨迹的转折点。对我来说,10年前与海洋知识竞赛的偶遇,就是一次重要的转折,让我从此与世界的尽头——南北极结缘。
2008年,我参加了首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一路摧营拔寨,最终获得了总决赛的冠军,也获得了随中国南极考察队前往中国南极长城站的机会。次年,我随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出发,那想象中遥不可及的冰雪世界竟真的出现在眼前。我被南极独特的地貌、景色、生物所吸引,同时也被考察队员的敬业精神所感染。
回国后,我的论文方向也调整为极地海洋学。在极地领域前辈们的指导下,我初探极地科学的殿堂。毕业后,我考入了国家海洋局,并参加了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队。时隔不到一年,我再次前往南极。而这一次我所经历的,不是两三个月的短期度夏,而是和12位队员一起长达1年的越冬生活。
伴随着对南极的了解,我对地球的另一端——北极,也产生了好奇和冲动。2012年,我加入了中国第5次北极科考队,与“雪龙”船一起穿越北极东北航道。2014年,我又参加了中国北极黄河站春季冰川科学考察。
后来,我加入了极之美极地旅行机构,开始了极地旅行相关工作,把更多的人带到南北极,一起去体验和感受极地的魅力。
现在,南北极对我来说更像一个老朋友,即使去了很多次,也经常想去看一看,这可能就是人们所说的极地情怀吧。回首10年,正是海洋知识竞赛在我心里种下了极地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感谢海洋知识竞赛,也感恩在每段经历中遇到的那些人、那些事,时光虽逝,记忆犹新。祝海洋知识竞赛越办越好!
胡丰晓:担负起蓝色的传承
作为首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的选手,我很高兴在竞赛开办10周年之际重回决赛现场。不同的是,今天的我不再是一名选手,而是一名大学的指导老师。一转眼,10年过去了,我心里充满感慨。10年前的一次参与,带给我惊喜的收获,更帮助我重新规划了人生。可以说,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与我一生结下了不解之缘。
10年前,我通过几轮答题进入全国总决赛,并获得一等奖。尽管没能获得冠亚军,与南北极奖失之交臂,但我获得了赴西沙进行科考的机会。在准备参赛的过程中,我的海洋知识得到了极大扩充,作为一种积累使我终生受益。西沙之行使我走进了壮阔的南海,踏上了美丽的永兴岛,开阔了眼界,坚定了从事海洋事业的决心,成为我青春岁月中靓丽的记忆。
此后,我毅然决定跨专业考取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的研究生。2015年博士毕业后我进入福建农林大学工作,现在致力于海洋持久性有机物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研究,海洋知识竞赛帮我作出了人生抉择,促使我选定了热爱的事业。
现在,我一方面从事科研工作,另一方面也从事教学工作。同时,在能力范围内努力传播海洋文化,提升学生和身边人的海洋意识。我所在的学校每年都会组织海洋知识竞赛选手选拔赛,并通过一些学生社团宣传海洋知识。我一直鼓励我的学生积极参加比赛,并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们,希望对他们有所帮助。我一直认为,只有提高全社会的海洋意识,广泛普及海洋知识,才能为发展海洋事业、建设海洋强国奠定坚实基础。我会拿好手中的接力棒,让提高全民族海洋意识教育薪火相传!相信海洋知识竞赛会越办越好。
组织者说:办好竞赛,增强海洋软实力
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党委书记李航表示,这些年来,在举办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这项活动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来自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了解海洋、认知海洋的渴望。海洋是神秘的,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潜力,有着广阔的探索空间。通过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在广大青少年中推广海洋自然科学知识和历史人文知识,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培养海洋人才、增强我国未来的海洋软实力具有特殊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宣教中心在举办竞赛中,一直追求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不断更新题库,增加时事内容比重,加入最新科研成果,开拓传播渠道,力求更加符合青少年群体的需求和特点。
今后,宣教中心将引入更多的专业化团队,与更多媒体机构合作,在策划与传播两方面再上新的层次,进一步扩大竞赛的影响力。
2014年起,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公众教育处副处长邵文台参与负责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的组织工作,并于2016年、2017年两次组织“走向海洋”西沙冬令营活动。他深切感到竞赛活动是传播海洋知识、提升海洋意识、宣传海洋工作成就的有效平台,是海洋部门密切联系社会公众的重要窗口。
近年来,竞赛的参与人数逐年增多。2016年,参与者与进入总决赛的人数比例达到4000∶1。为此,2017年主办方增加了总决赛选手的名额,从40人增加到60人,努力让更多优秀学子有机会参加现场比赛。
通过参加竞赛,成千上万的大中学生走近海洋,汲取海洋文化和科学知识,了解海洋事业的发展形势,活动更是通过网络、电视、新媒体等覆盖到更多的人群,体现了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工作的丰硕成果。
今后希望继续办好这项活动,进一步发挥获奖者的作用,用他们参赛、获奖和赴南北极、大洋考察的亲身经历,讲好海洋故事,打动更多的人,使他们成为海洋意识和海洋事业宣传的核心志愿者。
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总决赛的赛场上,最后一个环节是“巅峰对决”,5位得分最高的选手正在以“我的青春海洋梦”为题展开演讲,角逐最高奖项“南极奖”“北极奖”和“大洋奖”。
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公众教育处的柳茵在台下听得百感交集,恍惚间仿佛回到了2008年首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的现场。同样是这个舞台,同样是一群热爱海洋的大学生。那年她比台上的选手们也就大两三岁。那年3月份单位决定要举办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她就成为了具体负责人。接到任务,毫无经验的她激情满怀,心里也充满未知数,一步一步摸索着推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08年9月成功地启动了首届竞赛,11月顺利地举办了总决赛。
10年间柳茵调过部门,换过单位,但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她未曾缺席每一届竞赛。
每年决赛前的一个月,柳茵都会进入临战状态,反复核对每一道题目,推敲每一个环节,落实每一个细节,经常工作到后半夜。今年,初为人母的她顾不上照顾孩子,常常加班加点。支撑她的除了岗位职责,更有她对海洋知识竞赛、对海洋宣教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
10年过去,数不清的青少年曾在海洋知识竞赛的赛场上追逐他们的青春海洋梦,他们中有许多人通过海洋知识竞赛选择了海洋事业,有的投身极地事业,有的站上三尺讲台,有的从事科学研究。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青少年海洋意识教育得以薪火相传。而柳茵,仍坚守在这普通而平凡的岗位,为了办好每一届的竞赛而辛劳,她也在用青春追逐着自己的海洋梦。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Copyright© 2021 - 2025 | 海洋欢乐谷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 鲁ICP备07502856号 | 中企动力 青岛 | 海洋欢乐谷.中国 | 海洋欢乐谷.cn | 海洋欢乐谷.net | 海洋欢乐谷.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