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工岛——关西国际机场
▲我国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的围海养殖
从长远海洋开发的角度来看,海岸和海洋工程都要在考虑海洋生态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工程建设。如果采取“先建设、后评估”的方法,只会让子孙后代埋怨和嘲笑我们这一代人。
■何源首
看到美丽海景,是不是总让人想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呢?如果在这里拥有一所漂亮大房子该是件多么惬意的事。
2008年以来,我国海岸线上刮起了新一轮的“围海造陆风”,其中房地产开发占不小比例。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沿海先后共出现过四次围海高潮,然而这一次的风潮来势汹汹,其规模和影响远远超过前几次。
这一次的围海高潮,始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主要是沿海一些地方政府主导的港口经济和临海工业。填海、围海造地的规模远超过去,旗号都是“发展海洋经济”。
自2003年以来,中国的围海造陆运动正在以数倍于过去的速度高速发展。2003年的围海面积是2123公顷,2004年则达到了5352公顷,2005年以后每年围海的面积都超过1万公顷,相当于这几年每年中国沿海都新增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土地。
以青岛胶州湾为例。中国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数据显示,1928年,胶州湾的海域面积为560平方公里,1977年为423平方公里,至2012年,胶州湾的总海域面积仅为367平方公里。
视线转至国外,荷兰曾经也是一个热衷于围海造地的国家,荷兰人曾填出了1/4的国土面积,但改变海岸线扩张国土的同时,海水污染、海洋生物减少等生态问题也随之而来。这几年荷兰人正在填出来的土地上重造湿地滩涂,在海岸线上建起了生态长廊,并把一部分土地归还大海,目前荷兰围海造陆面积占国土面积已降至1/8。
在多数人看来,填海造陆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祖国的国土面积不是又增加了吗,更何况还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事实上,现在土地红线的严格限制也使得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将目光投向了海岸带滩涂。如果这些开发商或者工程建设者都能为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考虑周到,这样的举动也无须多虑,只是实际情况却不能让我们乐观。
国人重陆轻海的思维存在已久,现在好不容易意识到海洋对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性,却缺乏海洋开发的长远打算,许多盲目上马的海岸工程因为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而不得不停滞或全部拆除。在这次围海造陆的风潮下,保护好海洋环境成为不得不提的重要课题。
或许,在多数房地产开发商的眼中,填掉的那些沿海滩涂仅仅是不毛之地。这是大错特错,你不知道,一脚踩下去有多少生命?这些滩涂生物繁衍的生态环境远不是经济利益可以衡量的。
地方政府从GDP增长和城市空间拓展的角度考虑在海岸线上大干快上工程项目,中国的海岸线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根据《瞭望》新闻周刊的调查,据不完全统计,过去十多年,由于海岸工程的开发,我国大陆沿海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已经消失了460多个,过半的大陆海岸线已经人工化。
看着一个个快速上马的海岸工程,国内的海洋生态保护者们不禁感叹,海洋生态保护的工程专家太少。目前海洋工程的建设者们有许多是从陆地转行过来,对海洋生态没有整体的了解,对工程产生的破坏性影响更是缺乏足够的认识。
因此,这些不合理的项目对海洋生态的影响,肯定会在不久的将来让民众和决策者们后悔莫及,并付出更大的经济代价。
围海造地工程并非简单地减少了海岸带面积,而是带来了很多无法预料的后果——曲折的海岸线被简单地填成直线,那些能净化海水和养育贝类生物的滩涂湿地被石块制的人工堤岸所取代,海豚、各种鱼类和候鸟的栖息地都可能遭到直接的破坏。
以日本的围海造陆为例,国土狭小的日本同样也有悠久的填海造陆历史。日本诸多沿海城市迫于土地匮乏的窘境,只有向海洋要地,日本沿海城市约有1/3的土地是通过填海获取的。
在填海造地获取城市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只有吞下生态破坏的苦果。在东京、大阪等港口地区,由于海岸线被垂直建筑取代,使得可以平衡海洋生态的海洋生物无法栖息在海岸边;过度的填海导致港湾外航道的水流明显减慢,天然湿地减少,海水自净能力减弱、水质日益恶化等现象,从而导致海岸线上的生物多样性迅速下降。
更直观的影响是,新造陆地上密集的人类活动还会带来严重的海洋污染,很多靠近陆地的水域里,海洋物种大规模消失。另外,由于工厂和城市长期排放污染物使硫酸还原菌等细菌大量滋生,日本海底更是完全变了模样,大型生物无法生存,沿岸海区更是大量出现赤潮等生态灾害,这样的情况在日本全国各沿海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就海岸和海洋工程本身而言,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估和论证,盲目上马,其付出的代价也是十分沉重的。
日本的关西国际机场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负面案例。该机场启用于1994年9月4日,是各国通向日本的门户。机场自建成以来就一直被视为一场灾难,人造岛在建成后便开始下沉。机场维护费用已达到150亿美元。幸好目前下沉已经放慢,机场的可用性已不再处于舆论的抨击之中。不过,机场目前仍是债务累累,每年光利息的损失就高达5.6亿美元。
我国围海造地的原因各自不同,上海、广东是苦于地少地贵,造地的成本要远远低于拆迁成本;而山东潍坊是准备建海上新城,创建物流中心;浙江温州的一个造地项目则是希望像青岛人那样拥有更漂亮的景观大海。更为常见的是企业进行的小规模填海,也许就是一个小码头,一片海域就消失了。
对于生活在海边的普通百姓来说,他们并没有因为年均8%的GDP增长率而欢心鼓舞,倒是抱怨海洋环境一年不如一年的人越来越多。
从长远海洋开发的角度来看,海岸和海洋工程都要在考虑海洋生态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工程建设。如果采取“先建设、后评估”的方法,只会让子孙后代埋怨和嘲笑我们这一代人。有日本、荷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前车之鉴,急于在经济上奋起直追的我们,稍稍放慢脚步吧。给海岸线一个喘息的机会,给自己一些冷静的时间,在开发海岸带的同时,尽可能地把对海洋生态的负面影响降低。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Copyright© 2021 - 2025 | 海洋欢乐谷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 鲁ICP备07502856号 | 中企动力 青岛 | 海洋欢乐谷.中国 | 海洋欢乐谷.cn | 海洋欢乐谷.net | 海洋欢乐谷.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