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分类

/
/
/
“派大星”粒皮瘤海星

“派大星”粒皮瘤海星

  • 分类:海洋科普馆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3-07-07 10:49
  • 访问量:0

【概要描述】

“派大星”粒皮瘤海星

【概要描述】

  • 分类:海洋科普馆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3-07-07 10:49
  • 访问量:0
详情

海星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各大洋中,它们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但长得最让人浮想联翩的还数它——粒皮瘤海星,《海绵宝宝》中派大星的原型很有可能就来自它。

 

 

粒皮瘤海星(Choriaster granulatus),也叫粒皮海星,属棘皮动物门、海星纲、显带目(Valvatida)、瘤海星科(Oreasteridae),是Choriaster属中的唯一种。在印度洋、太平洋以及红海海域都能见到它憨憨的身影,它们主要分布于菲律宾、印尼、西沙群岛、日本南部的热带水域,通常栖息于浅海珊瑚礁水域,身体平均直径约20厘米左右,最大半径可达27厘米,属于大型海星。

 

粒皮瘤海星的身体结构由一个中央体盘和五条辐射状的腕足构成,体态敦厚而丰腴,既像一只舒适的抱枕又像一坨松软的面团,于是才有了“cushion seastar”(靠枕海星)和“doughboy star”(面团海星)的英文俗称。粒皮瘤海星的外形比较醒目,体表光滑,没有疣突和棘刺。微微隆起并生有细密颗粒的皮鳃,有呼吸和排泄的作用,这也是它中文名称的由来。它们最大的特征是有着五个独特的大、短、厚的粉红色腕足。粒皮瘤海星那五条难以名状的腕足,是它外形的精华之所在,正如你们看到的那样,它的腕足短而粗,末端的四分之一不被皮鳃包裹,顶端圆润,腹面中央的步带沟往上延伸。

 

和其他海星的腕足神经反应迟钝、动不动就玩自断的“手臂”不一样,粒皮瘤海星每一条腕足都很灵活,5个方向都可以随意前进后退。据研究显示,粒皮瘤海星每分钟可以移动5-10厘米。粒皮瘤海星的挪动主要依靠“水管系统”,它们的腕腹面中间有一条沟,通常生有几列具有吸盘的小管足,管足柔软而富有弹性,能够来回摆动和抓吸物体,基部具有指状液囊,里面充满液体并与全身相通形成水管系统。简而言之,海星能通过神经系统控制肌肉局部收缩,从而通过这些“液压小管足”支撑和移动身体。

 

 

海星静静地憩息在海底,那副悄无声息的模样,和它们平时在海洋中贪婪的肉食者形象可谓大相径庭。

 

粒皮瘤海星通常以软体动物、珊瑚等腔肠动物、藻类、死亡动物的碎屑为食。粒皮瘤海星的进食方式和其他海星差不多,捕猎时它们通过管足的触觉和嗅觉功能寻觅到猎物,发现猎物后用5条粗壮的腕足紧紧抱住,或是借助管足吸盘将猎物的外壳扯开,再从口中吐出贲门胃包裹住猎物肉体部分开始消化吸收,有时甚至能将胃推入贝类紧闭的双壳缝隙中。这一令人惊奇的绝技使得海星可以捕食比自身体型大得多的猎物。

 

 

粒皮瘤海星的一生中会遇到不少天敌,诸如海鸟、海獭等等,当然还有一个来自海底的大冤家,它就是著名的法螺(Charonia tritonis)。法螺是一种体型巨大的海螺,外壳最大可以长到近60厘米,是珊瑚礁海域最大的软体动物之一,它最爱的食物就是海星。和多数海星一样,粒皮瘤海星遇到天敌后,危急时刻会将被抓住的腕脱离,不过它们的腕有很强的再生能力,不久就会重新长出一只来。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相关内容

1407天!中国极地考察潜标观测时间创最长记录
查看详情 白箭头 黑箭头
研究揭示万米深渊钩虾环境适应性和种群历史
查看详情 白箭头 黑箭头
内陆没有海,如何养“海鲜”?一图了解“海鲜陆养”模式
查看详情 白箭头 黑箭头
LONGO CUSTOMS SERVICE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关注我们

留言应用名称:
客户留言
描述:
验证码

Copyright© 2021 - 2025 | 海洋欢乐谷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 鲁ICP备07502856号 | 中企动力  青岛  | 海洋欢乐谷.中国 | 海洋欢乐谷.cn | 海洋欢乐谷.net | 海洋欢乐谷.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