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分类

/
/
/
/
可怕“抱脸虫”,竟是“海中仙女”

可怕“抱脸虫”,竟是“海中仙女”

  • 分类:畅游馆
  • 作者:
  • 来源:石林石得利地质博物馆
  • 发布时间:2024-04-10 17:55
  • 访问量:0

【概要描述】

可怕“抱脸虫”,竟是“海中仙女”

【概要描述】

  • 分类:畅游馆
  • 作者:
  • 来源:石林石得利地质博物馆
  • 发布时间:2024-04-10 17:55
  • 访问量:0
详情

在海洋中有一个奇葩的动物类群,它们激进地让身体形态一次次突破我们对生物的认知,却保守地从不离开海洋半步;有的肢体鬼畜扭动如奇行种,有的却如花般优雅,这就是棘皮动物门。它们也常作为各类电影中怪物的原型,比如著名的科幻恐怖电影《异形》系列中可怕的抱脸虫,原型就是本文的主角——海百合。


海百合被动漂移生态图

海百合属于棘皮动物门中的海百合纲,身体一般由根、茎、冠(萼、腕)三部分组成,由于外观酷似“百合花”而得名。在自古生代之初至今的五亿年漫长历程里,始终在海里不断繁衍着,不过,它们可不像抱脸虫那样凶残而行动迅速,更不会把卵寄生在人体内。

最原始的海百合出现在贵州东部的寒武纪地层里,是一种构造简单的底栖固着“原始海百合”;在奥陶纪和志留纪时海百合逐渐繁盛起来,但所发现化石多以零散保存的茎秆、茎节及腕和羽枝的碎片为主;泥盆纪至石炭纪时期,海百合已相当繁盛,有时可发现长如手指的海百合茎秆,并常与浅海底栖相的其它生物如珊瑚、苔藓虫、腕足类等共生;二叠纪时常见的海百合化石主要是分散的海百合茎或腕的碎片,保存在石灰岩及硅质岩中;在贵州关岭一带距今约2.4亿年的三叠纪中晚期地层中,可发现大量保存完好,具有较长茎秆的“创孔海百合”;侏罗纪、白垩纪及新生代以来,亚洲除喜马拉雅山脉及台湾外,海水多已退去,所以仅在欧美及我国西部发现一些有茎或无茎类型的海百合。

中国始海百合

关岭创孔海百合冠部

化石的保存形态可用于大致判断地层的时代和准确判定沉积环境:当发现具有较完整的萼或腕者,为海水较宁静的海湾或较深水“低能带”沉积环境,如果仅为分散状的众多茎、腕、羽的碎屑堆积者,则为海水动荡的滨岸浅水“高能带”沉积环境。由此可看出,海百合趋于从浅海环境向深水环境发展,从有茎类向无茎类发展。

低能带环境完整保存

高能带环境离散保存

很多人曾以为海百合就像百合花一样,是根、茎在下,而冠部的萼、腕在上,在海底固着生长的,但在云南保山志留纪中期的棕红色粉砂质泥岩层里,却发现了冠部朝下,依靠自身的漂浮器官倒挂着的“施甸杯海百合”。

带气囊的施甸杯海百合

随着化石资料积累和不懈研究,人们逐渐发现:海百合动物群落中,既有底栖固着者,也有营漂浮游荡生态的庞大群落,如“施甸杯海百合”以及贵州关岭一带发现的三叠纪“创孔海百合”就是典型的营漂浮生态的两大海百合群落。只不过前者具有自生的漂浮器官,而后者是附着于外来的海面浮木上。

由于海浪、海流的搅动,完整的海百合化石通常很少见,而创孔海百合由于生活在贵州关岭封闭而平静的海域,因此产出规模特别巨大,整体保存特别完美,完整群体单件甚至可拼接为巨幅化石墙,颇为壮观,还有的与鱼龙、海龙化石共生,称为“龙带花”,具有极高的研究和观赏、收藏价值。

海百合与鱼龙共生

如今的海百合在弱肉强食的大海中,为了生存,大多放弃了容易断的长茎秆,它们能够自由行动,四处漂流,色彩美丽而能随环境改变颜色,逐渐成为现代海百合家族中的旺族,并被称为“海中仙女”或“海羽星”。

以上就是本期分享的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我们下期再见。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侵联删!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相关内容

自然资源部:2023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72毫米
查看详情 白箭头 黑箭头
五一赶海,这份海滩“毒物”避险指南不可少!
查看详情 白箭头 黑箭头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查看详情 白箭头 黑箭头
LONGO CUSTOMS SERVICE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关注我们

留言应用名称:
客户留言
描述:
验证码

Copyright© 2021 - 2025 | 海洋欢乐谷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 鲁ICP备07502856号 | 中企动力  青岛  | 海洋欢乐谷.中国 | 海洋欢乐谷.cn | 海洋欢乐谷.net | 海洋欢乐谷.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