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分类

/
/
/
/
海洋动物的“自述”:我的家在中国

海洋动物的“自述”:我的家在中国

  • 分类:畅游馆
  • 作者:王自堃
  •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社
  • 发布时间:2022-09-28 10:40
  • 访问量:0

【概要描述】海洋动物的“自述”:我的家在中国

海洋动物的“自述”:我的家在中国

【概要描述】海洋动物的“自述”:我的家在中国

  • 分类:畅游馆
  • 作者:王自堃
  •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社
  • 发布时间:2022-09-28 10:40
  • 访问量:0
详情

斑海豹

斑海豹:常驻虎平岛

我叫“斑斑”,是一只出生在中国渤海辽东湾的斑海豹。我刚出生时是白色的,浑身长满了绒毛,睁着一双乌黑的大眼睛。不过我还不能下水,要在冰面上待半个月左右。在这期间,我的母亲会下海捕食,回来给我喂奶。我就负责晒晒太阳,安心褪毛。

那年春天,海冰融化后,我和母亲本该游到鱼类丰富的辽河入海口、长兴岛周边乃至山东威海附近的礁石群捕鱼。5月之后游出辽东湾,最远到达韩国白翎岛,10月再游回来。然而,随着气候变暖,海冰消融的速度加快,我还没有做好迁徙的准备,就“落”到水里了。母亲看我游起来费劲,就把我带到了距长兴岛不远的虎平岛西侧的一片礁石滩上。

礁石滩地势险峻,少有人类打扰,我们就暂时蜗居在这。正所谓“祸兮福所倚”,虎平岛的岛主有一天发现了我们母子,还投喂小鱼给我们吃。据海里的“虾兵蟹将”透露,这位岛主早在2000年就承包了虎平岛及周边海域,准备从事海产品养殖。但是,岛主发现虎平岛周围一直有斑海豹的活动迹象,便放弃了养殖用海,也舍不得打鱼了。他为了让海里的鱼更多,还往海里投放了人工鱼礁,以增加斑海豹的口粮。

除了需要稳定的食源,斑海豹对水质的要求也非常高。海水稍有污染,或者受到人类活动干扰,我们就会迁离。为了留住尊贵的“客人”,虎平岛承包者不再下网捕捞,禁止在岛屿周围放筏养殖,实施人工造礁,通过持续的保护和投入换来了一片原生态的海。

自此,每年冬季繁殖期过后,越来越多的斑海豹留下不走了,成为虎平岛的“常住居民”。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生态室主任李继业在虎平岛调查时发现,目前约有三四十头斑海豹常年在此活动,成为中国海域中一道独有的景观。

这就是我,斑海豹“斑斑”的故事。我们在辽东湾的种群数量不足2000只,是全球18种海豹中唯一一种在中国境内繁殖的,目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华凤头燕鸥

中华凤头燕鸥:从“灭绝”中归来

大家好,我是“华仔”,大名叫中华凤头燕鸥,是地球上最稀有的鸟类之一。我究竟有多稀有呢?不瞒您说,我曾经被科学家认为在1937年之后就已经灭绝!

2000年,有人在中国马祖群岛拍摄到了4对中华凤头燕鸥在大凤头燕鸥群中筑巢的照片。这一发现立刻震惊了鸟类学界,人们这才知道我们并没有灭绝。我除了嘴尖发黑、后背发白,其他地方都和大凤头燕鸥很像,也许人们曾经把我当成了大凤头燕鸥,才认为我们消失了。

2004年,浙江自然博物馆研究团队来到了舟山群岛最南端的韭山列岛,这里有70多个小岛被划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他们的船靠近一个名叫“将军帽”的小岛时,4000多只大凤头燕鸥升空盘旋。研究人员上岛后,惊喜地发现地上都是鸟蛋。这时该轮到我们出场了,一共24只中华凤头燕鸥翩翩降临。

研究人员登岛两周后,台风“云娜”来袭,岛上一片凌乱。我们孵卵失败,无奈之下只得离开了。

这一别,又是3年。

2007年,我和另外7只中华凤头燕鸥再次来到将军帽。我们在这里恋爱、交配、产卵。然而,一群不法分子趁夜色登上小岛,将鸟蛋洗劫一空!无比珍贵的鸟蛋被拿到市场卖钱,那些贪食“野味”的人全然不顾我们已经濒临灭绝。

2010年是一个转折点。当年,国际海鸟保护论坛首次提出中华凤头燕鸥种群招引,利用假鸟和鸟声回放来吸引鸟类筑巢。2013年,研究人员在韭山列岛自然保护区的一个小岛铁墩岛开始了招引试验。

铁墩岛原本并不适合燕鸥繁殖。不过,研究人员做足了前期准备。他们在岛上安装了350只假鸟模型和两套24小时不间断播放燕鸥叫声的扩音机,以吸引鸟群。他们还在岛上修剪灌木,开拓出一片适宜产卵的坡地,再用船运来细砂,铺在坡地上,模拟天然筑巢地点,并不时地驱赶蛇、鼠等喜欢捕食鸟卵的动物。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的夏天共有19只我的伙伴在此繁殖,并确认至少有1只雏鸟出壳离岛。与此同时,浙江省象山县海洋与渔业局派人驻岛守护,制止了周边渔民捡拾鸟蛋的行为。

从2017年春天开始,浙江自然博物馆与象山县海洋与渔业局合作,面向公众招募海鸟监测志愿者。也许,你也会成为“最诗意岗位”上的一员,与我们这些被誉为“神话之鸟”、从“灭绝”中归来的鸟类在海上相逢!

中国鲎:延续蓝色血液

我有一个古老的名字:鲎。我们族群的历史比人类的历史长得多。4.5亿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出现在海洋里,并经受住了多次物种大灭绝的考验,一直存活至今,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

时至今日,世界上共有4种鲎:美洲鲎、南方鲎、圆尾鲎和中国鲎(也叫三棘鲎)。在最近的几十年里,我们这些久经考验的古老生物,却因为人类的过度利用而成为濒危物种。

2019年3月,我们家族里的中国鲎,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里的等级从原本的“数据缺乏”,变为了“濒危”!

中国鲎曾经遍布中国南方沿海。从浙江到海南,分布着数量巨大的鲎。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人们对鲎的利用仅限于沿海渔民“偶食鲎”,或者用鲎壳制作水瓢、锅铲和辟邪用的虎头牌等。然而,自20世纪中叶开始,中国鲎的命运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折。

鲎的血液非常特殊,它不仅是蓝色的,还可以制作成一种重要的细菌检测剂——鲎试剂。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鲎试剂厂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大量从野外捕捞而来的中国鲎,在进入鲎试剂厂后,由于取血技术不过硬、采血规范不成熟等原因,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没有在采血过程中死亡的中国鲎,又因为人们本着“物尽其用”的想法,将其作为食物卖到市场,或将鲎壳作为几丁质原料卖给工厂。鲎的尸体则被用于堆肥。

随着时间推移,中国鲎野外种群急剧减少。对野生资源的无序、过度利用,进一步导致中国鲎的野外种群数量持续下降。1982年,广西海洋研究所开展了中国鲎的人工育苗。1985年,该所专家梁广耀开始调查北部湾的野生鲎,查清了中国分布有两种鲎:中国鲎和圆尾鲎。

近年来,北部湾大学、厦门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的专家学者在中国鲎的种群分布、生态学研究、保护建议等方面也作出了重大贡献。民间环保力量也加入了保护中国鲎的行列。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美境自然)的肖晓波说,每一个物种的保护都离不开公众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的关注,这需要政府、科研单位、民间机构、企业、媒体等多方参与,搭建公众可多途径参与的保护平台。

如今,中国鲎早已从“海产品”变身为福建、广西、广东等省(自治区)的重点保护动物,希望在我们身上延续了4亿年的蓝血,永不干涸!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相关内容

突破20米冰脊!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如何破冰?
查看详情 白箭头 黑箭头
同门不同命!这俩海洋精灵不仅长相怪异,还“撞脸”了!
查看详情 白箭头 黑箭头
可怕“抱脸虫”,竟是“海中仙女”
查看详情 白箭头 黑箭头
LONGO CUSTOMS SERVICE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关注我们

留言应用名称:
客户留言
描述:
验证码

Copyright© 2021 - 2025 | 海洋欢乐谷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 鲁ICP备07502856号 | 中企动力  青岛  | 海洋欢乐谷.中国 | 海洋欢乐谷.cn | 海洋欢乐谷.net | 海洋欢乐谷.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