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浪潮:大虾不再是奢侈品
从1982年到1992年、,以中国对虾为代表的海洋水产养殖第二次浪潮,使中国连续十几年创产量、出口量、育苗量三个世界第一,直接产值累计超过400亿元。
出产于渤海的中国大虾,以壳软、肉质细嫩、营养价值高而著称于世。
由于前些年渤海上布下“天罗地网”,海虾遭到掠夺性捕捞,伤了渤海虾场的元气。中国各级政府把海洋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到了议事日程,从只是捕捞到重视养殖,捕养结合,科学管理,终于找到了一条振兴海洋水产的新路。
人工养虾也是一步一步艰难地走过来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吴尚勤,首先在实验室人工控制下培育出了人工虾苗。当时的水产部在1960年召开了现场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对虾组,在前组长王堉研究员和后任组长赵法箴院士的组织下,对人工养殖对虾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并在推广应用上更上一层楼。
国家水产部门于1979年专门召开会议,组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海洋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浙江省水产养殖研究所等单位,集中优势兵力进行攻关,实现了亲虾产卵孵化优质增养全过程的人工控制,取得了大规模工厂化育苗成功的战果。
这项对发展我国人工养殖对虾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从此,群众养虾热一发而不可收。
1993年以后,虾病大爆发,中国养虾业一度受挫。1998年以来,中国养虾业再度重振。
南美洲白对虾繁殖期长,四季皆可育苗,食性杂,肉质鲜,既可耐旱季高盐又适应雨季盐度降低的变化,成虾出肉率高,离水成活时间长,其价格远远高于中国对虾,是国际水产品贸易市场中的佼佼者。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全国对虾养殖专家顾问组成员张伟权领导的攻关组,经数年奋战,一举攻破南美洲白对虾人工授精及育苗工艺研究重大难题。南美洲白对虾工厂化生产又在我国取得成功。
目前,我国对虾养殖产量又达到20多万吨的水平。
青岛这些年间进行了对虾养殖区域的大规模科学改造。全市13.7万亩养虾池塘重新统一布局规划,改造了高标准养虾面积10400亩,并彻底清淤改造,平整滩面,用石灰消毒,保持滩面清洁。大池改小池,进排水方便。积极保护性开发盐碱荒滩、芦苇地、荒洼、窑坑等区域的地下水资源,利用咸水养虾。
同时,青岛积极与驻青众多海洋科研院所联姻合作,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创新研究出几种先进的养虾模式,包括利用生物生态调控养虾技术、卤水兑淡水养虾技术、地下咸水氧化处理养虾技术、利用水处理设备净化自然海水养虾技术、利用生物制剂养虾技术等,全面保证了养虾业的健康发展。
青岛市还在养殖品种多样化方面大做文章,产量大大增加,平均亩产达到1.46吨,最高两茬亩产5吨。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Copyright© 2021 - 2025 | 海洋欢乐谷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 鲁ICP备07502856号 | 中企动力 青岛 | 海洋欢乐谷.中国 | 海洋欢乐谷.cn | 海洋欢乐谷.net | 海洋欢乐谷. com